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快报 第2010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6  阅读次数:88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快报

2020010

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 2020515

最新关注

人社部召开部属6家在线培训平台援助湖北专项行动推进会

人社部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通知》答记者问


各地动态

重庆合川:领到电子卡 办事不出门

湖北:关爱医护人员有行动

湖南长沙:硬核出招力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河北:合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江西景德镇:多措并举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器


一家之言

疫情应对启示——社保制度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延长产假、设育儿假……职场妈妈迎来这些福利


他山之石

加拿大4月份流失近200万就业岗位 政府延长工资补贴期


最新关注

人社部召开部属6家在线培训平台援助湖北专项行动推进会

为支持湖北地区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开展,日前,人社部召开了部属在线培训平台援助湖北专项行动推进会。会上,学习交流了部属6家在线培训平台功能内容和使用方式,并对援助湖北线上培训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这次疫情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推动线上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机遇。为统筹疫情防控和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人社部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遴选了包括人社部6家平台在内的50多家线上培训平台机构,向社会免费开放重点培训课程。人社部6家平台还专门为湖北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挂牌督战贫困地区,设立了专区专栏,加大线上培训支持力度。目前,线上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明确,人社部6家线上培训平台,要进一步为全国线上培训作出示范。一是要为定向援助湖北发挥积极作用,面向湖北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挂牌督战贫困地区,延长线上培训课程免费开放时限至8月底。二是要按照湖北等地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以及各类劳动者技能培训需求,不断丰富线上培训数字资源。三是要搭建部属6家培训平台统一检索页面,提供更加精准和便捷高效的服务。四是要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准绳,强化线上培训质量建设。

会议要求,下一步要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线上技能培训工作。一是要细化完善线上培训相关政策,湖北等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范围条件、补贴标准等方面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二是要认真做好公共卫生辅助服务员等线上培训工作,重点加大对复工复产企业职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培训。三是加强线上培训监管工作,做好线上线上培训的衔接。四是做好双向信息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来源:人社部

人社部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通知》答记者问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人社部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人社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为发力点,大力开展“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工作,编制出台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大力精减证明材料,积极推行“互联网+人社”改革,人社服务质量和效能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逐年稳步提高。改进服务无终点,优化服务无止境。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更好满足企业、群众对高质量人社服务的需求,我们在总结浙江省办好群众眼里“一件事”、深圳市“秒批”、南宁市“免申即办”等地方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人社系统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提出聚焦企业群众关注的高频事项,大力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这是持续推进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人社部门全面加强系统行风建设的一项新举措,目的就是要通过“快办行动”,实现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使企业、群众办事“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

问:“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有什么具体目标?

答:“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目标,从定性上描述,就是实现企业和群众在人社部门办事,材料齐全的一次受理、关联的事项一次办理、更多的事项可以在网上办理。从定量上讲,提出了“双十”目标,即2020年底前,力争实现10个以上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办理,10个以上高频服务事项在规定办理时限基础上提速50%。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求我们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求我们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人社部门认真落实中央要求,从企业、群众角度出发,自我加压、自我革命的创新举措,体现了服务理念持续从“便我”向“便民”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将初心使命融入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生动实践。

问:“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明确提出了哪些主要任务?

答:“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有3项主要任务,一是打包办,将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的10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联办,打包后,企业、群众在办理“一件事”时,只需向一个窗口或一个平台,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办理。二是提速办,我们初步梳理了25个高频服务事项,如职工退休申请、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稳岗返还(稳岗补贴)申领、失业保险金申领、创业补贴申领、职业资格证书补发申请等,各地可结合实际从中选择10个以上事项,将办结时限在法定或规定基础上提速50%。比如,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规定时限是45个工作日,力争压缩到15个工作日;失业保险金申领,过去要求是10天,提速后现场办理须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可一次办好、立等可取的即办事项,也提出了要求,从接收材料到办结,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三是简便办,关键是压减办事所需的证明材料,推进“能减尽减”。去年以来,按照国务院要求,人社部分两批次取消了125件次证明事项材料。同时,作为国务院确定的5个试点部委之一,开展了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各地要严格落实好取消125件次证明材料的要求,不得变相保留、明减暗留。同时,扩大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企业、群众办理相关事项,只需作出符合规定的承诺,无需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问:推行打包办的10个“一件事”都是什么,能给企业、群众带来哪些便利?

答:推行打包办,是“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的3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站在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的角度,将企业、群众生产生活中在特定时点特定情形需办理、日常可打包办理的多个人社服务事项整合为10个“一件事”,即:企业招用员工、企业与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创业、职工退休、申领工亡人员待遇、退休人员过世、申领社会保障卡等。这10个“一件事”共涉及到55个服务事项,每个“一件事”,少的涉及4个服务事项,多的涉及15个服务事项,都是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打包之前,企业、群众在办理这些“一件事”的时候,需要跑多次,到多个大厅、多个窗口排队,提交多份材料;打包之后,办理“一件事”只需到一个服务大厅、一个服务窗口或平台、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办理。比如“企业招用员工”,涉及参保登记、社保关系转移、劳动用工备案、缴费人员增减、人事档案的接收和转递、社保卡的申领等11个服务事项,过去企业可能要分别跑人社部门下属的社保经办机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劳动用工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等,打包成“一件事”之后,企业只需到一个服务大厅、提交一套材料,一次就可以办理。这将大大节约企业的办事成本,增强企业的办事体验。在做好10个“一件事”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将更多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结果关联的事项,打包为“一件事”。

问:“人社服务快办行动”针对性很强,在贯彻落实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推行“人社服务快办行动”,需要对现有的服务窗口、经办流程、信息系统、人员配备等作出优化和调整。为确保行动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5方面工作措施。一是整合优化服务窗口,大力推行综合柜员制,力争2020年底前企业、群众申请办理10个打包“一件事”实现“一窗通办”。二是推行服务规范承诺制,结合“快办行动”,修订完善服务指南,明确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渠道、办理时限、反馈方式、监督渠道等,向社会公开作出服务承诺,主动接受各方监督。三是强化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业务协同机制,加大信息系统改造整合力度,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推行“快办”的同时,坚持依法依规经办,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监管,确保服务全程可追溯、服务安全有保障、服务规范不走样、服务质量不降低。五是开展服务评价和调度,广泛开展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多渠道听取企业群众对人社服务的评价和诉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抓好工作调度,大力宣传地方典型做法和经验,推广一批可复制的“土特产”“一招鲜”,将“快办行动”实施情况纳入今年人社窗口单位调研暗访内容,加强工作督促和指导。

来源:人社部

各地动态

重庆合川:领到电子卡 办事不出门

重庆市合川区电子社保卡已开通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社保卡等5大类30余项人社功能,办事群众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人社服务。截至目前,该区共签发电子社保卡23.4万张,设置社保卡服务网点40个,覆盖全区30个镇街。全区累计发放社保卡156万余张,基本实现人手一卡的工作目标。

宣传引导推广用卡

从强化宣传入手,联合合作银行集中开展两次“社会保障卡20周年惠民服务季”宣传活动,印制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通过新闻媒体、QQ微信工作群并发动全体人社系统、镇街及村社区干部,多渠道、多角度加强对电子社保卡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群众知晓、申领、使用电子社保卡。

同时,加强对业务经办人员、窗口服务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电子社保卡的相关知识和签发应用流程,及时解答群众的问题咨询。在办理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事考试、劳动仲裁等各项业务时,同步推广电子社保卡,在受理各项业务前首先向群众推广签领电子社保卡,力争实现办理一项业务推广签领一张电子社保卡。

应用促进引导用卡

加强电子社保卡在人社业务领域内的应用,依托电子社保卡上开通的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社保卡等多项业务,大力推进各项业务由线下向线上转移,营造电子社保卡的广泛应用的氛围,促进电子社保卡的签领。

下一步,合川区将进一步做好电子社保卡的推广应用工作,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电子社保卡签领数量不低于25%的实体卡工作目标,形成实体社保卡与电子社保卡广泛协同并用的线上线下“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让群众方便、快捷的享受人社服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湖北:关爱医护人员有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护士英勇无畏、逆行出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在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湖北省人社部门切实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用实际行动向广大医护人员致敬。

  表彰奖励一批医务工作者

  给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定宇、张继先同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大功奖励;给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14个事业单位集体记功奖励,给予107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奖励。推荐26个集体、125人获国家表彰。

  建立入职“绿色通道”

  对疫情防控一线事业单位非正式在编的医务、检验检疫、防疫科研攻关等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根据岗位需要按规定权限直接聘用。

  职称评审予以倾斜

  将疫情防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表现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专业技术人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品德、能力和业绩表现,直接作为参加评审职称的重要依据,量化评审时予以加分、优先推荐。对在疫情防控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务、检验检疫、防疫科研攻关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表彰奖励情况,可提前一年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或纳入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落实聘用激励政策

  对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检验检疫、防疫科研攻关等专业技术人员,现聘在正高级岗位、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或记大功奖励的,在2020年度全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选聘中可直接申报认定聘用;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可破格晋升岗位,受到一定级别表彰奖励的,可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聘用。

  落实人才项目评选倾斜政策

  在2020年度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选拔中单列指标,重点激励在疫情防控一线作出贡献的医务、检验检疫、防疫科研攻关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推荐“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选拔“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时,向在疫情防控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

  落实关爱医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护士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疫情防控期间,全省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提高1倍、卫生防疫津贴扩大执行范围全覆盖、适当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

  为医务人员提供工伤保险保障

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工伤保险服务绿色通道,为131名抗击疫情中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认定工伤并给付待遇。

来源:湖北省人社厅

湖南长沙:硬核出招力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切实加强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512日,由湖南省长沙市政府主办,长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承办的2020年长沙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本次系列活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关注热点,以“政企协作齐助力 引才就业促双赢”为主题,将持续到7月底,通过系列“硬核”措施,力助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

  “硬核”招数一:统筹开发2.7万余个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坚持“全市一盘棋”,通过政府、高校、企业联动协作,已开发归集了2.7万余个就业岗位,其中财政类供养岗位3817个,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岗位1629个,就业见习岗位2162个,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岗位2900个,国家级园区、区县(市)提供岗位16532个。相关信息以统一名称、统一LOGO、统一链接的方式在长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官网(rsj.changsha.gov.cn)、长沙12333公共就业服务平台(www.cs12333.com)、长沙人才网(www.cshr.com.cn)、长沙人力资源网(csrlzy.rsj.changsha.gov.cn)及各高校的官网,长沙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发布,后续开发归集的岗位也将分批次在上述平台进行发布,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就业机会。

  “硬核”招数二:主动对接100所以上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活动期间,以省内高校为重点,主动对接100所以上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摸清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等基础数据,扎实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就业服务工作。同时将整合人社、教育、在长高校的平台资源,做到就业岗位信息同步推送、链接发布,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知晓就业政策、就业岗位信息。

  “硬核”招数三:打造求职招聘“线上+线下”双服务模式。结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等,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季专区,持续举办网络招聘专项活动。利用“互联网+就业”、大数据等手段,精准匹配,精准推送,推行线上面试、线上签约等服务,增强就业成功率。同时,提早谋划线下招聘活动,在高校开学后,有序恢复校园现场招聘活动。结合院校专业特点,组织行业企业开展校园专场招聘、行业主题专题招聘等活动。

  “硬核”招数四:集中开展“六个一”服务活动。给高校毕业生一封信、发放一份就业服务清单、开展一次就业求职指导、制定一份就业求职计划书、推荐参加一次以上政府补贴性培训、扶持一批自主创业者,并将服务贯彻活动始终。

  “硬核”招数五:强化就业帮扶。对往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落实实名制服务,做到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不断档、不断线;落实应对疫情稳就业13条、人才新政22条等政策措施,刚性兑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高校毕业生租房和生活补贴以及就业见习、校园招聘、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依法查处“黑中介”、违规检测乙肝项目等违法行为;开展就业权益保护专题宣传,畅通投诉维权渠道,提高毕业生风险意识,全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来源:湖南省人社厅

河北:合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河北省各级人社部门站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高度,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打好职业技能培训的“主动仗”,为助力经济强省、建设美丽河北当好“加速器”。

高站位认识 高力度推进 高标准落实

河北省人社厅党组紧紧抓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作为破题攻坚的“牛鼻子”,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在顶层设计上持续发力,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突出体现“四个到位”:一是快速行动到位。以省政府名义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北省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确保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好头、起好步。二是机制保障到位。建立“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生动局面。三是资金筹集到位。从失业保险金结余中提取34.2亿元,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四是组织实施到位。采取条块结合的办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压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全省人社系统立足河北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形势,突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围绕金融、信息、康养等现代服务业,电商、快递等新兴服务业开展服务业培训;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大智移云”、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开展培训,培养了大批新型技能人才。一手抓好对弱势群体的线上培训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的培训和生活费补贴。

全省域普及 全方位涵盖 全社会推进

全省人社系统面向从事工程施工、道路养护、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农民工,突出生产安全以及食品卫生、医疗条件等生活保障方面的安全技能培训;对从事快递、外卖服务的农民工,突出交通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技能培训。严格执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公布了55个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补贴项目和11个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补贴项目。通过培训,促进安全技能水平过关、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流程规范,预防安全生产事故。

积极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目前“雄安新区网络培训学院”线上课程涵盖物流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24个专业,针对企业职工、退伍军人、新生代农民工等9类人员开展新市民素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及其他业务培训。

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总工会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鼓励劳动者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从六方面对支持鼓励劳动者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部署安排,提出12条有针对性的重点举措。

优学习平台 优师资力量 优培训水准

组织提供丰富的在线培训渠道和资源,“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在线”“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河北省职业技能网络培训平台”等50多家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省级“河北工匠学院”“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均对各类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师生开放,免费提供线上培训资源以及视频课程。

不断开拓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将省内突出贡献技师、省级技术能手等优秀技能人才纳入培训师资库,利用门户网站、移动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渠道,不断提高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可及性和便利度。

在搭建平台基础之上,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一个“严”字。省人社厅加强对线上课程质量审核把关,规范线上培训补贴标准,严格监管线上培训过程,杜绝套取培训补贴资金情况的发生。二是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一个“广”字。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官网对各地线上培训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新闻发布会、线上集中宣讲、微信公众号定向推送,大力宣传线上培训行动,全面解读线上培训的最新政策。三是在工作督导上突出一个“快”字。加大工作调度和督促,建立线上培训行动双周调度制度。各地按照《线上培训行动实施情况双周调度表》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完成目标任务分解,按时上报线上培训情况。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江西景德镇:多措并举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器

近年来,江西省景德镇市充分发挥千年瓷都陶瓷产业优势,多措并举开展创业服务,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逐梦圆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中,陶溪川·邑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作为该市人社部门重点打造的创业试验田,已成为景德镇市创业实践的缩影。

创意+文化旅游 着力打造创业示范新标杆

  经过慎重思考和反复论证,景德镇市着力打造“创意陶瓷+文化旅游”新模式:以文化旅游为招牌吸引各路游客参观,为陶瓷设计、产品销售提供客源基础,同时兼以创意陶瓷为特色,不断招揽更多的陶瓷爱好者游览观光,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溪川·邑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应运而生。

  孵化基地定期精选有个性特点、创意设计强的创客入驻,充分利用基地内9000平方米的空间搭设了700多个摊位开设创意集市,并设立“周五夜市、周六集市”,为各路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消费购物体验。目前,邑空间商城和集市月均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

创业+政策升级 着力形成大众创业新局面

  一方面,加强培训促进技能升级。孵化基地内配有专业人员为入孵创客提供设计、生产、销售等全方位培训,定期邀请国际级知名设计师、陶艺家开设论坛讲座,不断开阔创客思路和眼界。另一方面,举办赛事提供展示平台。截至目前,景德镇市已连续举行了17届“陶瓷艺术‘百花奖’”展示活动、5届陶瓷职业技能竞赛和2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不少创客通过赛场走向商场,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同时,景德镇市还加强金融扶持,帮助创业者缓解资金难题。通过优化申请流程、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反担保门槛、创新贷款模式等方式,为创客推出了“三户联保”“景漂贷”“电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进一步减轻创客资金负担。三年来,景德镇市人社部门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17亿元,落实运行费、摊位费、一次性创业等各类补贴529万余元,直接扶持创业9177人次、带动就业36331人次,帮助数千名创客孵化成功。

创新+网络营销 着力拓宽线上销售新渠道

  为充分发挥“直播”经济带来的吸睛效应,孵化基地积极推进直播基地建设,先后组织近1000名创客开展线上直播技能培训,并开通直播权限,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销售拓宽了新渠道。仅3月份,创客们通过直播已实现近百万元的销售额。为打开产品销路,邑空间积极引导在孵企业开辟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定期筛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创业实体入驻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邑空间又构建了自有APP商城,打造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青年创业O2O网络平台。

来源:江西省人社厅

一家之言

疫情应对启示——社保制度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人民群众的生计造成了困难,为此,特别需要作为保障民生“定心丸”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免除患者的救治费用到及时认定在一线牺牲的医护人员工伤并发放抚恤金,再到对慈善捐赠款物的管理与使用等,已经初步展现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工具的强大保障功能,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将危机积极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和完善制度的契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笔者就疫情过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妥善处理社保政策稳定性与灵活性关系,建立社保应急机制

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出台了数十件应急性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弥补了现行制度不足、及时化解了抗疫期间民生困难,然而多项应急性政策的出台,也反映出现行制度尚有不足,需进一步完善。笔者建议将本次应急政策中合理、成熟的措施及时纳入现行制度框架,并转化为长久、稳定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定心丸”的作用。例如,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伤认定与工亡抚恤,该规定较为成熟,建议纳入工伤保险制度,避免再遇类似公共卫生事件时再度发布临时应急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913亿元,基金支出742亿元。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785亿元(含储备金294亿元),可以为疫情期间医护及相关人员的工伤认定和工亡抚恤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在将一些成熟的政策措施转化成为长久制度安排的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应急机制,包括应急启动程序、全国性的信息平台、非常态下的经办服务提供和政策操作指南、以及政府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边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与社会慈善的有机协同机制等等,均应当纳入社会保障应急机制。这样,将使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有清晰的预期,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不必等待观望,制度实施的效果便会更加及时高效。

妥善解决后疫情期间相关医疗费用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大量应急性政策的临时出台,可能会出现漏洞和后续问题,这是现在及未来需要认真总结反思、并妥善处理的。例如,医学专家指出,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后期会突然出现恶化,进入一种“炎症风暴”,即该病毒导致心肌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状态,这意味着患者即使最终被治愈,还可能在未来出现后遗症。而目前医疗保障仅提供前期治疗费用的报销,对后遗症如何处理尚未明确。笔者建议可针对被感染人群未来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长期照护、部分或全部失能收入损失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保障规划。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其责任边界的厘清有待相应法理支撑,究竟是由医疗保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还是财政来负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医保基金分担责任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明确规制,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大多处于市县级,如武汉等重疫区承担着大量患者与疑似患者的诊疗费用,这使疫情严重地区的医保基金被大量耗费,建议完善省际间的医保基金调拨制度,促进医疗费用责任的合理分担。

扩大社会救助尤其是临时救助的覆盖面

面对疫情的打击,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一是建立救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和紧急情况下的临时调整机制。前者应逐步将社会救助对象从户籍人口扩展至常住人口,后者指紧急情况下将临时滞留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二是保证救助待遇及时发放。各类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疫情期间定期核查时限的延长等政策,对于化解疫情期间困难群体及遭遇临时困难人员的生活难题具有巨大作用;三是简化认定程序、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在遭遇重大灾难时,城乡低保户、特困人员、有感染者的低保边缘户和因务工、探亲、旅游等在异地感染病毒或受疫情防控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人员,以及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享受“两项补贴”的残疾人等,均可参考低保标准发放临时救助,有效保障该部分群体基本生活;四是将低保边缘户纳入低保范围,该部分低收入人群抗风险能力弱、生活受疫情影响较大。根据民政部20194季度统计数据,全国有城市低保对象860.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456.1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624/人·月、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5335.5/人·年。按照低收入人群数量约为低保人群1.5倍计算,全国城市低收入人群约为1290.75万人、农村低收入人群约为5184.15万人,粗略推算每年中国财政需额外准备3732.5亿元,作为解决该部分人群生活困难的社会救助支出资金。

织牢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网

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较为严重,稳就业是首要民生大事,为扩大该政策的实施可及性和改善实施效果,建议从制度结构和治理模式完善的角度,在疫情期间捕捉就业体系存在的漏洞和发展困境,促进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的长期改革,适应就业格局和就业模式的新变化,兼具灵活性和弹性。

首先,适当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强化失业保险的作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543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28万人。《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还显示,2018年全年共为452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1266元,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71 亿元,基金支出915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817亿元。

对照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2019年年末分别为43482万人和32926万人),城镇正式就业人口中至少有35%未在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内,将这部分人群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应尽快提上日程。目前全国失业保险基金受益人群仍待扩大,保险基金结余相对充足。由于城镇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参保率不高,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和救济金给财政带来的压力并不算大,因而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不会带来过重的负担。对于失业保险的作用,我们要加深认识,并要强化失业保险相关措施,使这项稳定社会的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中国三级产业2018年劳动力从业人口比例为11.061.77,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明显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主要的就业领域,由于其与传统制造业就业模式不同,第三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呈现出较明显的“去单位化”趋势,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零工经济就业、平台经济就业、自由职业者等没有“单位”,雇佣关系不明确的就业越来越多。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测算,截至20203月,疫情后期中小微经济恢复指数仅为31%。可以看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影响较大且持续长远,对这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保障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以雇佣关系为核心的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治理结构与新型就业格局和就业模式的变化不相匹配,建议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的治理链条,通过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补上“单位”弱化的环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政府—网络—个人”的治理链条,提升政策实施的治理能力。

来源:中新经纬客户端

延长产假、设育儿假……职场妈妈迎来这些福利

  延长产假、设立育儿假、延长生育津贴发放天数……近年来,政府层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职场妈妈们保驾护航。

  延长产假:部分地区可休至婴儿满一周岁

  近年来,在职场妈妈中,“产假不够用”的呼声高涨。如何满足她们的这一迫切需求,成为各地关注的一项重要民生议题。国家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普遍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将产假的计算方式调整为“国家规定假期98+生育奖励假”。部分地区陆续将产假时间增加至128天或158天。而在一些地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延长,女性生育后最多可休至孩子满一周岁。例如,近期,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上述《意见》,产假期满,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批准,哺乳期可以休假至婴儿满一周岁,请假期间的待遇由双方协商确定。另外,早在2016年,重庆就明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休假期间的月工资按照不低于休假前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延长生育津贴发放天数 调整生育医疗费待遇

  生育津贴的发放也关系到职场妈妈的切身利益。近期,部分地区就调整了生育津贴的发放天数,惠及女性。

  今年51日起,《福建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施行。《条例》延长了生育津贴发放天数,规定生育津贴发放天数不少于128天,生育津贴按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以每月30天进行折算。

  而北京市自51日起调整了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此次主要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包括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计划生育手术等项目。其中,产前检查支付标准由原来的每人1400元提高到3000元;住院分娩顺产支付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剖宫产支付标准由4400元提高到5800元;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支付标准调整25项,如门诊人工流产手术项目支付标准由270元提高到770元。但北京的这次调整不增加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单位生育保险继续按照0.8%费率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统一征缴,个人仍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设立育儿假,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弹性工时

  很多职场女性生育后难以兼顾育儿和工作。为应对这一难题,不少地区的“育儿假”应运而生。

  例如,201911月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上述《条例》中提出,鼓励用人单位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女03周岁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共同育儿假。

  在福建,政策中也明确,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