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快报 第2009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6  阅读次数:128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快报

202009

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 2020430

最新关注

人社部6家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助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新突破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发布为智能制造输送人才“顶梁柱”


各地动态

天津:七项好政策帮农村劳动力就业

浙江东阳:深入推进扶贫劳务协作

湖南:启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月活动

福建:开展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拉网式排查

山东:当好考生“后勤服务员”


一家之言

“四字诀”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中央推进医保直接结算,缩短支付链条能否成为集采的又一利剑?


他山之石

疫情冲击韩国就业:3月就业人口同比减少近20


最新关注

人社部6家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助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新突破

为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人社部所属6家线上培训平台,行动迅速,全力投入,为支持劳动者免费线上培训提升技能,推动百日行动目标实现新突破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闻令而动 迅速响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确保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开展,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线上培训。2月初,会同相关部委出台文件,推荐2家线上平台,免费向劳动者开放重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支持鼓励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中国职业培训在线”于23日起免费开放平台全部功能和线上培训资源,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各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线上培训工作。“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于21日开通专门服务频道,提供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和服务,同时,克服疫情影响,筹集千万余元启动资金,全力投入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主动作为 成效明显

32日,人社部向社会公开推荐54家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机构。通知发布后,人社部6家线上培训平台,主动对接地方人社部门,积极开发和提供课程资源,持续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努力满足劳动者、企业及机构培训需求,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合力打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国家队”品牌。

目前,线上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注册总人次数超590万。截至424日,6家平台提供的免费线上培训资源达9200多个,8300多课时,实名注册学员近200万人次(占全国三成),累计学习时长1400多万小时(占全国四成),注册机构2万多家。

其中,“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上线15大类50个以上职业(工种)的教学资源,注册学员突破100万,访问量达1.9亿人次,学习时长886万小时。“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被23个省纳入职业培训机构目录,开放各类重点课程1200余门,4078学时,学习时长518万课时。“技能大师在线培训”31日上线以来,注册学员已达65万,学习人数59万,已开展了焊工、汽车维修工等30多个职业(工种)的培训。

创新方式 突出特色

在共同推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6家平台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决策部署,在人社部领导下,紧紧围绕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优势,大胆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特色。

“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在线”和“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突出公益属性,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提供与新职业相关培训。除在线课程外,还提供新职业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引导劳动者关注、学习和从事新职业。“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 突出技术优势,拥有支持千万人同时在线的强大技术优势,采用“人脸识别随机点名系统”以及“视频实时互动点名技术”,强化线上培训全过程管理。“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突出职业(工种)门类齐全,课程丰富,覆盖面大的特点,进一步强化平台功能,实现“四可”:线上学习可全程监控,线上培训可高效管理,线上线下可有效衔接,线上培训监管可实施,促进了线上培训过程和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网”立足市场,突出服务特色。对企业用户实行“专人负责、一管到底”,提供专人24小时跟踪服务,帮助企业搭建线上培训班,做好培训管理。开展精品培训,提供世赛项目移动机器人培训。“技能大师在线”突出技能竞赛和师资高端特色,注重世界技能竞赛项目成果转化和技能大师授课,以直播形式,提供优质线上培训。

着眼大局 助力扶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技能扶贫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要内容,也是线上技能培训重要目标。6家平台全部建立了针对湖北和贫困地区的专区,提供免费培训服务。

“技能大师在线培训”除免费制作扶贫课程开展培训外,还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技能大师扶贫组”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对口帮扶。“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为湖北、三区三州以及挂牌督战贫困县定制了独立门户的专门职业培训平台,有针对性提供培训课程和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网”设计了心理调适和农业培训等内容,定向输出三区三州和湖北地区,扩大课程免费范围,延长免费时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在线”推出抗疫专区、扶贫专区,对劳动者加强职业指导,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

人社部6家线上培训平台的行动受到了各地人社部门、培训机构、企业等的广泛认可。四川凉山州人社局负责人表示,定制化的“凉山州技能提升平台”,针对性强、跟进服务到位,已经成为当地职业培训的重要抓手。企业负责人说,调研了很多平台,发现人社部所属平台政策始终如一,服务可靠,让人踏实。湖北某职业培训学校来信感谢道:“我校在疫情期间通过人社部平台帮助学员学习到了多门实用技能,为我校开展线上培训与线下实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人社部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发布为智能制造输送人才“顶梁柱”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支撑服务

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人才的紧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信息,数百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将以职业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何为智能制造?

据人社部方面介绍,从专业角度而言,智能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智能装备通过通信技术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通过各类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手段,上传至工业服务器,在工业软件系统的管理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相结合,提供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或者定制化生产,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据了解,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上升,企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是智能制造的内在推动力。同时,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是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可以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疫情下,智能制造的优势也进一步显现。相比传统制造企业,已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企业,在少量专业人员的操作下,即可实现自动化生产,不仅保障企业的生产进度,而且有效避免企业复工后员工聚集作业的风险。

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怎么样?

缺口巨大!智能制造属于传统制造与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瓶颈。据数据分析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预测90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450万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任务,就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以促进中国制造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据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其他自动化装备等)、工业软件(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工业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网络安全等)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在智能制造的应用型岗位上,主要有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升级、优质制造智能升级、工业软件使用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这5个发展方向,涉及到20多个相关具体工作岗位。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正式发布,是从国家层面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肯定,为行业人才的选用与培养明确了方向;是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立足新起点、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谋划新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人社部有关分析指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各地动态

天津:七项好政策帮农村劳动力就业

天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帮扶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多措并举帮扶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托底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对低保家庭人员、需赡养(抚养)患重大疾病直系亲属人员、单亲家庭人员、残疾人、复转军人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优先进行职业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对各类企业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开发一批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在家政、养老、物业等行业遴选一批服务型岗位,建立排序机制,优先安置大龄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和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二是支持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各类企业新招用农村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3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新招用困难村劳动力就业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2000元,享受补贴参保缴费的条件放宽至参保缴费满1个月。

  三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农村劳动力首次创办企业、农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满1年、带动就业1人以上并连续缴纳12个月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次性3000元创业补贴。对困难村劳动力新创办企业、农村合作社或个体工商户的,给予一次性3000元创业补贴,补贴条件放宽至创办企业、农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3个月以上。

  四是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对农村劳动力创办企业、农村合作社、个体工商户或在平台就业需购置生产经营工具的,可申请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予以全额贴息。

  五是支持中介机构帮扶就业。对市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农村劳动力成功就业并缴纳3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成功介绍困难村劳动力就业并缴纳1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的,职业介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600元,补贴条件放宽至困难村劳动力就业并缴纳1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

  六是给予技能培训补贴。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内职业培训,对培训合格者给予培训机构培训费补贴。培训对象为困难村劳动力的,按照补贴标准120%给予培训机构培训费补贴,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劳动力生活费补贴。鼓励培训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组织困难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线上培训课时可替代线下理论培训课时。

  七是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对在村镇建厂或设立车间,一次性新招用困难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0人以上的,给予3万元奖励。

来源:天津日报

浙江东阳:深入推进扶贫劳务协作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东阳市创新机制,积极开展对口扶贫劳务协作,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劳务对接。

  全面深化劳务协作工作机制建设,建立贫困地区建档立卡人员来东阳“就业需求清单”和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清单”的匹配机制,通过“名单比对”“驻点招工”“点对点”等方式接返岗农民工。

  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来东阳员工培训力度,全力做好来东阳建档立卡人员稳定就业工作;落实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社保补贴、爱心岗位补贴等政策,拓展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推动就业扶贫基地创建工作;积极争取正向激励,营造社会氛围,把劳务协作扶贫行动打造成东阳市的金名片。

  截至目前,东阳市已与513个县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同61个外省市劳务输出地政府部门联络。通过双方劳务合作,到东阳就业人数达128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86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湖南:启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月活动

为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427日,湖南正式启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月活动。

  宣传月期间,湖南将集中推出五朵“云”,即“云启动”“云连线”“云解读”“云行动”“云联动”等系列宣传活动。邀请省劳动保障监察局负责人与农民工微信“视频通话”,提醒农民工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务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保存好书面资料等;通过抖音视频直播解读《条例》内容,与网友在线互动答疑;选取省内10家建筑企业代表负责人,面向农民工发出“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宣言,号召相关行业共同加入保障农民工工资行动中来,树立湖南企业家讲奉献、敢担当的精神。

  同时,活动还将通过云上发布《条例》和解读,利用专题专栏、漫画、图解、短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与线下多方“云联动”。“五一”劳动节前后,将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园区、企业和建筑工地,悬挂宣传标语和横幅、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口袋书、宣传册,让《条例》宣传深入工地“最后一公里”,为《条例》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来源:湖南省人社厅

福建:开展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拉网式排查

为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推动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支付规范化管理,掌握全省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制度情况,福建省治欠办印发通知,部署各地于415日至515日对全省所有规模以上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推进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效落实,确保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

  一是“全”,排查项目覆盖“全”。此次拉网式排查由各地市治欠办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加,覆盖所有规模以上在建工程项目。根据网格化管理,将所有项目明确到具体人员或网格管理人员,逐项核实制度落实情况,记录排查结果,由负责排查的人员对排查结果真实性负责并签字确认。省治欠办采取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所有项目不瞒报、不漏报、不少报。

  二是“准”,查找问题力求“准”。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和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在建工程项目要求,制作《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情况清单》,具体细化为六个方面30项内容。要求将各地排查结果形成清单表格管理,如实反映项目落实制度情况,每个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清单表格逐一对照,对标整改。及时组织落实情况“回头看”,针对项目清单表格未落实的,逐一盯紧整改,逐一销号。对在建工程项目落实制度不力、拒不整改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实行失信联合惩戒。

  三是“通”,解决问题职责“通”。排查发现的问题属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的,专门制设表格,列出具体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清单,以治欠办名义函告行业主管部门,并抄送治欠领导小组或分管市、县领导,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负责落实相关制度,同时将落实结果书面反馈治欠办。各地治欠办在“回头看”中发现行业主管部门仍未落实的,运用效能、综治等考核机制提请予以扣分,或抄报上一级治欠办。

四是“活”,运用机制做到“活”。鼓励各地综合运用拉网式全面排查结果,树立标杆示范引领,结合福建劳动保障监察培训平台,创新方式方法,采取组织观摹学习、网上培训等方式,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向在建工程项目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模板。

来源:福建省人社厅

山东:当好考生“后勤服务员”

山东省统筹安排疫情期间各项考试业务,按照“放权、精简、集成、共享”的总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保障考试工作安全,全面提升考试服务质效。

  一是“简”流程,证书领取推行“不见面”服务。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以更大力度推动人事考试领域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针对疫情期间确需领取证书的考生,采取网上办事、邮寄证书等方式实现“不见面”办理,考生可通过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证书管理”专栏,在线申请邮寄证书,并实时掌握物流信息,坐等证书送上门,真正实现了证书领取“不见面”和“零跑腿”。

  二是“云”审核,报名资格审核实现“全程网办”。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资格审核期间,统筹考虑卫生考试报名人员多为在防疫一线工作的医护工作者。为切实做好考生服务,采取“一云”数据共享的形式进行网上审核,让“网络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于报考信息存疑的考生,利用“网上办、简化办”的方式对考生资料进行复核,减少考生到现场审核的安全风险,确保疫情期间考试报名工作安全平稳。

  三是“改”方式,减免考务费用实行“容缺后补”。对报名参加2020年省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并符合减免考务费用条件的49名考生,在疫情防控期间上传减免材料电子版有困难的,采取先行减免、事后补报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流程,真正做到急考生所急、解考生所需。

  此外,针对考试规模大、环节多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省公务员考录等人事考试笔试防疫实施方案,从考试命题、考务组织、考后阅卷等各个环节梳理工作流程,研究应对措施,落实防控要求,对疫情防控期间各项考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确保考试期间安全稳定有序。

来源:山东省人社厅

一家之言

“四字诀”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市场加速“解冻”。连日来,为助力874万大学毕业生精准择业、顺利就业,教育部、人社部等出台了多项政策,强调要“千方百计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面对就业大考,毕业生有哪些焦虑?相关政策给出了哪些焦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路径?我们约请教育部负责人及就业指导专家为毕业生深度解析就业政策“大礼包”,总结了今年大学生求职的“四字诀”。

  快:积极迈出第一步

  【毕业生问】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一年行吗?

  眼瞅着离毕业还有三个月,湖北某高校毕业生刘华群还没签到心仪的工作:“总觉得不太满意。有同学说,找不到合适的干脆在家待着,明年再找。这种想法可取吗?”

  【政府解题】 多项举措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

  【给力实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研究生扩招和专升本扩招、扩大教师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提升大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等。高校开学后,将指导各地各高校尽快组织各类现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样的就业服务、岗位和求职渠道。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高校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专家建议】

  以马上行动缓解就业焦虑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 张超

  面对疫情,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特别是面对职业决策更显得犹豫不决。需要明白,没有完美的职业决策,生活中常常需要在多项职业选择中妥协。

  要以积极心态看待不完美的决策。生活不是牛顿运动定律,给定初始值、加速度就会沿着预计好的轨道前进,那样恐怕也太无趣了。第一份工作是大学生的职业“锚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理性面对。职业决策中的不完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梳理着方向。

  要以工作价值作为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尺度。在面对职业选择冲突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最热爱的是什么?舒伯将职业价值观归纳为15个维度,其中七大方面都是内在职业价值。工作本身赋予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的长久幸福感。

  要以马上行动缓解就业焦虑。有的毕业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以考研、出国深造的名义对职业选择进行延迟性决定。职业探索需要的是边思考边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促进思考,而不是非要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动,推迟到明年再行动,则是回避矛盾。

  长:择业还需放眼量

  【毕业生问】疫情冲击,就业岗位少了怎么办?

  山西省大四毕业生李然很关心岗位供应量:“今年受疫情影响,岗位会不会少很多,加剧就业压力?我该如何调整就业策略?”

  【政府解题】 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给力实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已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基层就业项目,推动开发城乡社区工作者等公益性岗位,扩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规模。为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教育系统还多措并举推进网上就业服务:一是推出 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会同5家社会招聘网站提供24小时365天网上就业服务。二是推进网上签约,为大学生网上签订就业协议提供便利。三是促进上下联动,近期日均举办各级各类网络招聘活动2000余场,3月已举办7万余场,助力毕业生实现“云就业”。

  【专家建议】

  就业既要忙当下,又要谋长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 杨伟国

  今年的疫情严重冲击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扩大需求、调整供给、优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积极求职,适应就业环境、提升就业能力,为未来积累长期发展能力。

  一是,毕业生要提升求职密度、广度与精度。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搜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争取更多笔试面试机会;广泛挖掘各种求职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与社会关系相结合;了解自己,了解岗位要求,了解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与组织文化等,不要眉毛胡子一起抓。

  二是,毕业生要接受“试用期”。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刚性时间节点约束,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试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虑再换。就业是一个不断调适优化的过程。

  三是,毕业生要敢于接受艰苦的工作岗位。虽然最近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也只不过10%。大量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艰苦单位和艰苦岗位缺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毕业生应放宽眼界,将自己融入祖国发展建设中,在基层、艰苦地区磨炼自己。

  四是,毕业生要尝试自我创业。数字技术平台不仅降低了创业成本,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创业机会。但所有想创业的人,必须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创业肯定比就业更辛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创业必须有所专长,自己有干货,有服务精神。

  多:多手准备心不慌

  【毕业生问】春招和考研复试撞一起,怎么安排?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刘金正在准备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可春招也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如果我考研落榜了,又错过了春招怎么办?”

  【政府解题】 积极引导延长招聘时间

  【给力实招】 教育部日前表示,各地各高校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间,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推迟报到、落户等时限。

  【专家建议】

  以积极状态,做多手准备

  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 常濛

  2020年应届生的春招形势比较复杂,有很多同学同时在准备考研和春招,建议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调整和准备:

  一是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避免陷入焦虑。做多手准备是毕业生正常的状态,并不是今年的特殊情况。今年春招求职竞争激烈程度加大,雇主要求普遍提高,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提高专注力和自制力,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求职效率。还要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同时准备考试和求职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纠结于消极和焦虑情绪之中,反而适得其反。

  二是多渠道了解市场信息,特别是应届生就业专项政策。今年春招季较往年有至少一个月左右的延后,企业较为集中的校招项目会持续到5月底,甚至到67月也还有工作机会。同时,今年还提出2020年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国企事业单位连续两年扩大应届生招聘等具体有效的政策,建议同学们仔细研究,寻找和自身情况的契合点,做针对性准备。

  准:精准投送求职信息很重要

  【毕业生问】海量信息,如何筛选适合我的?

  “云端”招聘让北京某高校毕业生李思有些不适应:“很多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是模块式的,我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出适合自己的?”

  【政府解题】 精准匹配助力高效求职

  【给力实招】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用人需求与毕业生求职意向较好匹配,“24365”活动平台开展就业市场大数据研究,结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招聘岗位进行精准分类;加强对毕业生求职行为分析,采用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岗位信息、加速供需对接,全力实现精准匹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还组建了就业指导专家团队,以直播课等形式为大学生们在线解答就业政策、招聘形势、求职技巧等问题。

  【专家建议】

  别再让“不了解”耽误求职

  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万学教育董事长 张锐

目前各种渠道的海量招聘信息,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按职能岗位分类发布的。而大学设置的专业学科与企业职能岗位不是一个体系,学生仅从字面上无法了解岗位内涵,因此难以判断锁定适配自身专业与能力的职能岗位。为了迅速提高求职的精准性和适配度,大学生第一步应该对企业六大职能与三十个分项职能进行初步了解;第二步了解所有企业的行业分类;第三步对每个行业的龙头典型企业,以团队模式进行快速基本调研。只要完成以上三步,学生不仅对企业招聘信息的理解加深、匹配提速,而且会极大提升自己的求职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推进医保直接结算,缩短支付链条能否成为集采的又一利剑?

3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对于近两年关注度极高的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意见》强调,要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

“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这一政策条款意味着,既然资金源头主要是医保基金,流动终点是医药企业,那么在医保和药企时间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疑可以大幅提升货款支付效率,同时可以将医药资金流与医疗机构隔绝,降低药品购销领域的腐败风险。

其实,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开始,相关文件就出现了医保与企业直接结算的提法。此次在《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或许意味着这项工作的进度将要加快。

是医改的需要,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什么在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推行“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呢?我们可以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两个层面来分析。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层面,近几年,通过压缩药品流通环节、打击“带金销售”来遏制虚高药价一直是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医改的主要“抓手”,而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支付方和供货方直接结算货款、缩短医药资金支付链条也是重要一步。一方面,能够从结算环节减少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可能牵扯的利益往来,推动从源头上解决回扣和虚开发票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强化医保部门对医保基金的管控,降低基金被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而从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从药品采购制度实行之初,医院拖欠药企费用的问题就一直长期存在,上到大型三甲医院,下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旧账,欠新账”的问题十分普遍,回款周期短则3个月,长的甚至要一年。从浅层来看,医保直接结算有助于解决这个“拖欠”问题,将这部分一直被医院占用着的企业资金解放出来,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而从深层来看,当这笔“拖欠”的问题得到解决,医药企业和医院之间的利益纠葛得以减少,就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企业自身的创新研发和转型升级中。

放弃第三方,美国医保探索直接结算模式

谈到医保基金的药款结算,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经被学者和业内热议很久的“药品福利管理模式”(PBM)了。

药品福利管理模式(PBM)源于美国,指专业化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运用市场手段对医保药品费用支出进行管理,是多年来美国商业保险公司对医保基金控制的一种手段,以提高医保资金利用效率、控制医保费用为核心目标。而这里所说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就是指药品福利管理公司,其本质为介于保险方(医保)、医药服务提供方(医院)和药品供应方(药企)之间的管理协调机构,是美国特有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盈利性组织。

在早期,由于这些中介机构拥有专业的自动审核平台,能够充分发挥集约优势和专业化优势,为支付方拟定药品目录、提供保单处理、与药企谈判获得折扣等,实现对药品费用支出进行高效、准确的控制,从而使政府把这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的模式日趋成型,进而节约医保基金。

不过,随着这类第三方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情况下会为了自身的盈利,反而对医保控费形成了反向冲击。比如PBM公司在制定报销处方集和使用药品时,往往根据药企返点的多少来决定选择哪种药品,使得药企为了增加销量会竞相提供更多返点,同时为了弥补因返点费用而上调药品价格;又或者PBM公司在与药企谈判获得较低的药品报销价格后,会以更低的价格与药企交易从而赚取差价。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PBM成为了药品上涨的根源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近日美国肯塔基州参议院通过法案,决定政府医保业务之一的Medicaid处方药业务不再交由PBM管理,而是由Medicaid监管部门直接与药店结算。这是美国联邦医保首次明确不再与PBM公司合作,主要由于该州Medicaid的支付压力较大,因而不得不尝试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控费。虽然只是个例,但高度崇尚市场化运作的美国政府尚且开始希望“去中介化”,是否也透露出:在医保这个公共服务属性很强的领域里,缩短支付链条、政府加强管控或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医保全面介入集采,“提前预付”or“直接结算”

事实上,虽然“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这项政策近两年才开始被反复提及,但在药品集采制度改革的道路上,相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药企货款不能按时结算的问题。

比如2015年国办发布的药品集采领域的重磅文件“7号文”——《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改进药款结算方式,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30天”。但彼时,国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希望以此减少资金在药品流通环节的流动,从而缩短生产企业回款周期,解决“过票”、“回扣”等问题。随后,这项指导意见被写入各地的集采政策文件中并反复强调。

然而在医改领域,涉及利益调整的问题永远都是“烫手山芋”,经常会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情况。多年来,在医疗机构牢牢占据医改强势地位的情况下,“30天回款”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顺利,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发布的集采政策文件中仍需要反复强调回款问题。

国家医保局的组建为解决货款结算问题提供了一个新契机,除了全面强化医保管理体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原本放在卫生部门的药品集采职能划转给了医保部门,从根本上为医保介入解决药品集采中的积弊提供了可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横空出世,鼓励“医保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开始被写入国务院层面的政策文件中。

从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出,对于药品集中采购的回款问题,目前提倡“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提前预付”和“医保基金与药企直接结算”两种模式。而对于后者,不仅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描述也从“鼓励”变成了“推进”,以福建为代表的部分地方也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做法。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医保在医药服务市场的话语权逐渐增大,以及医保内部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支付方与供货方直接结算的工作模式将被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他山之石

疫情冲击韩国就业:3月就业人口同比减少近20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韩国暴发。最近两周,韩国疫情态势趋缓,过去24小时新增病例22个。但疫情持续“拖累”社会经济。

  韩国统计厅当天发布数据称,3月就业人口为2660.9万人,同比骤减19.5万人,减幅创下20095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所有年龄段就业人口均呈下降趋势。同时,受疫情影响,3月停薪留职、临时休业等人员超过160万人,同比增长超300%,增幅创下自1983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高值。数据显示,3月韩国失业人数为118万,同比减少1.7万人;失业率为4.2%。韩国经济部门当天表示,将发布新措施提振就业市场。此前,韩国政府已多次实施抗疫补助政策,直接和间接补助总额达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近26%

来源:中新网